查看: 0|回复: 0

【紫衣时评】 发改委松绑低价药价格未必“治病”(转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网北京5月8日电 据发改委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对现行政府指导价范围内日均费用较低的药品(低价药品),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在日均费用标准内,由生产经营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及竞争状况制定具体购销价格。
  汉语言的确博大精深,无论正说反说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当初低价药价格管控之时,媒体宣传的是此举可以大大遏制百姓的看病成本,绝对是惠及万民的好政策。现在为低价药价格管控松绑了,依旧是泽被百姓的好措施。为什么?面对低价药生存艰难源头短缺的问题,此举可以大大鼓励药企的生产积极性,使低价药不至于绝迹,加上有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的上限管控,这不是为下层百姓着想是什么?总之,限价是为百姓着想,因为限价把药品限死了,允许抬价,依旧是为百姓着想。以笔者拙见,也许发改委出发点是好,其效果倒未必尽如人意。
  一,一刀切的放开政策无非是为药企集体涨价开绿灯,患者的医药成本注定增加。
  所谓的“低价药”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价格低。
  作为不涉足医药行业的外行人,一提起低价药很容易想起小时候吃过的几分钱的土霉素,维生素片之类,以为心目中的低价药就指的这个,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发改委所谓的低价药,其实内容非常宽泛,仔细看看其公布的目录就会知道。所谓的低价药只不过是相对于天价药而言,其划分标准其实并不低,其实际价格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廉。发改委定的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看似很低,其实则不然。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健一网规格为180粒装产品售价为29.6元,按照一次10丸,一日三次的计算,可服用6天,平均日服用价格为4.9元,照样是低价药。现在药店里卖的成药,一盒的价位大多在20元到50元之间,即便是50元,如果能把其总服用量控制在十天以上,那么照样是低价药。低价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何况,一般患病还不是只买一种药。因此,一个感冒发烧花销超百元的现状并没有解决。
  在政策开绿灯,宣传涨价风的大形势之下,不涨价的药企就是傻子,如果说在以往涨价还有舆论压力的话,那么此时此刻涨价,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有发改委撑腰,有舆论支持,为何不涨?而其中最关键的是,除了个别药品之外,还有大多数药品有成倍甚至数十倍的涨价空间。一粒绿豆大小的药丸,如果其成分不是过于稀有的话,一天的服用量其实很难超过五元,而五元与其成本的差距,就是其庞大的上涨空间。一粒成本0.1元的普通药品,一盒装上一百多粒,其成本就是十几元,其售价20元左右,而这种药的价格即便涨上三十五十,其日服用量也不会超过五元。最常见的六味地黄丸,原来的包装是180粒,一次吃30粒,够吃6次,后来,推出了60粒的包装,一次吃8粒,美其名曰“浓缩丸”,够吃7次半。后来又有企业推出更浓缩的丸,60粒的包装,一次3粒,够吃20次。现在又推出胶囊了,一次1粒,够吃24次。虽然一盒药品的价格一直在攀升,但实际上,每天的消费额不增反减。问题是,一次1粒胶囊肯定比一次30粒药丸更有效果吗?反正日服用量降了下来,如此而已。不是笔者心理阴暗,逐利的商家都会算这笔账。不排除个别商家靠提价减量来控制成本。在皮鞋胶囊都可以入药的情况下,减量有什么不可能?
  在舆论为涨价吹风的形势下,患者的医药成本注定增加,而日均费用“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的标准其实一点都不低。
  二,一刀切的放开药价的政策不可避免的惠及投机者。而对于一些稀缺甚至断货的药品,刺激能力不大。
  靠支持抬价鼓励生产只能救急,势必导致药价上涨,利润空间大的借势上涨,利润空间小的照样停产。
  还以上文的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其平均日服用价格为4.9元,也就是说,其作为低价药品,其上涨空间也就是0.1元,而某品牌的速效救心丸,其日服用价格为3.3元,却有百分之五十的涨价空间。也就是说,此政策一出,复方丹参滴丸如果成本上浮,照样会出现断货或者停产,而某速效救心丸,即便其成本不上浮,也可以借政策东风涨价百分之五十以内。而对于需求量极小而不能缺少的药品,几乎起不到任何刺激作用。譬如,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抢救感染中毒性休克、有机磷农药中毒等,这类药用量超小,而关键时刻往往又是救命急需,逐利的企业,有几个愿意生产?如果没有政策扶持,依旧摆脱不掉被淘汰的命运。
  三,医疗教育等关系国计民生,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行业本不该成为产业
  市场经济是逐利的经济,靠行政肆意干预的“假市场经济”更不可能救命。
  每当我们口口声声的大谈医疗产业,教育产业之时,是否想过?把医疗教育等当成产业,当成生意来做,拿民众的教育权,健康权换取利润是否合适?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国企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这些企业为什么让国家管而不让私人管?原因是这些行业太重要,怕私人搞垄断损害社会。而事实又是如何呢?石油,电信,铁路,能源都是国企,哪个不是举世闻名的天价?而最最重要的医疗与教育行业,几次改革,也产业化了,也变成生意来做了。于是,教师玩命补课赚外快,学校乱收费。医生收红包,吃回扣,医疗代表拿提成。其实这不是个人私德问题,这是产业逐利的必然,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就像发改委强调的要鼓励医生开低价药,引导医院多使用低价药,出发点是好,可拿什么鼓励和引导?答案是只有拿钱。
  医生没外快怎么办?提高工资,大幅的提高工资,如果不能提工资,那么大不了给各个科室分任务,分指标,住院率,开刀率来衡量,过度医疗,滥用仪器为什么屡禁不止?原因是,没过度医疗了,不滥用仪器了,不开天价药了,医院靠什么运营,医生吃什么?而这些问题,绝不是树立个把典型或者提高个人品德所能够办到的。君不见,现在还在“以药养医”的,靠宣传引导就可以杜绝天价药而普及低价药,可能吗?
  为什么药企会有毒胶囊?逐利使然。其实很多药企,完全可以把同样成分的低价药换个包装换个名字而价格提上几倍,效果虽然一样,但利润绝对可观。而事实上,很多药企也的确在这样做的,为了逐利,什么事做不出来?
  其实依笔者拙见,对于低价药,特别是利润小用量小又不可缺少的低价药,大可以交给国企生产。而事实上,很多的发达国家的国企也的确在做这种私企不愿做的事情。既然国企是为全民着想,自己控制其价格来,总比发改委拿价格杠杆来调节私企容易得多。作为号称的全民所有的企业,与民企逐利或者垄断起来逐暴利本来就不合身份。对于低价药,要么国企来做,实在不行,哪怕指定企业来做,纯拿财政补贴也比现在这种形式强。至少,能够保证价格的相对低廉,给底层百姓一个看病的机会。
  结语:在医药不分家,以药养医的模式之下,在医疗,药品都变成产业的形势之中,靠单纯的价格管控势必造成两种结果:要么利润缩小,药品断货。要么药价攀升,伤及百姓。无论出发点如何之好,不改深层体制,一切修补都注定收效甚微。
   
   
   
   
   
   
   [url=][/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